日期:2018/01/23 來源:山西晚報
太原市博物館年內開放、建設全球最大的汽車排氣筒制造基地、國內最大的城市供水供氣及工業用不銹鋼管制造基地、國內最大的高速公路護欄板制造基地、推進晉陽古城大遺址保護工程建設,全面完成皇廟、普光寺、圓通寺、關帝廟等修復工程,延續歷史文脈,留住城市記憶……1月22日,記者從中共太原市委十一屆四次全體會議暨經濟工作會議上獲悉:2018年,太原將從民生、工業、環境等10個方面來推進省會城市首位度(城市發展要素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和知名度,讓群眾獲得成就感、幸福感。
1、聚焦項目建設打好工業強市攻堅戰
以轉型綜改為引擎,充分發揮綜改示范區領頭雁的作用,全力推進62個總投資4300億元的新興產業項目。借鑒國家自貿區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繼續深化“三化三制”改革,積極申報創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自貿試驗區、“中國制造2025”示范區。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建設投資400億元、年產1500萬噸、年產值600億元的清徐煤焦化工循環園區,實現全系統、全過程清潔化高效化生產,打造能源革命的新樣板。
2、發揮產業集群重點效用
打造高端智能手機制造產業集群,引進后端模組,完善富士康蘋果手機整機制造和全球維修中心圈產業鏈體系,加快IPHONEX生產,確保富士康持續快速增長,今年新增產值100億元,邁上800億元的新臺階,力爭2020年達到千億級規模。打造數字產業集群,圍繞發展信息安全、傳感器、人工智能、增材制造等,加快中科院超算中心、中電科創新產業園、山西移動云計算數據中心等項目建設。積極爭取國家5G網絡試點和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
打造不銹鋼深加工產業群,引入“德國制造”,引進江蘇大明、大連近江、成都共同、江蘇盛世通等知名企業,建設全球最大的汽車排氣筒制造基地、國內最大的城市供水供氣及工業用不銹鋼管制造基地、國內最大的高速公路護欄板制造基地。
3、發展文化旅游產業
引進銀泰、遠洋、太古、華僑城等大集團參與旅游開發管理,加快建設一批優質文旅項目。完成太原古縣城保護性開發,與故宮博物院合作建設國寶級精品博物館,打造厚載優秀傳統文化要素的城市名片。完成太山龍泉寺全面保護修復工程,塑造影響深遠的文化品牌。全面完成晉祠大景區完善提升工程,讓擁有世界“三絕”的晉祠更加亮麗。基本完成占地2600畝雙塔大景區建設,配套太古里城市客廳,充分展示太原的文化高度。
推進以晉陽湖和晉陽湖濕地為中心的大生態建設,打造集生態、文化、休閑等為一體的大景區。推進太化工業遺址公園建設,傳統工業與現代文明結合,文化藝術與時代風尚媲美,打造工業文明遺產博物館和現代藝術展示創作基地。完成華強華夏歷史文明主題公園建設,完善青龍古鎮服務功能,打造集農耕老鎮、商貿集鎮、文化古鎮、軍事重鎮于一體的旅游集群。完成千年府衙保護性修復,全面展示府署文化歷史風貌。完成占地2500畝動物園及兒童樂園建設,高質量完成迎澤公園改造提升、狄仁杰文化主題公園建設。
4、打造符合省會消費特色的新產品、新業態
36萬平方米華潤萬象城綜合體今年5月對外開業。蘇寧廣場、新城吾悅國際廣場、遠大購物廣場、宜家家居廣場、紅星美凱龍愛琴海購物中心、恒大旅游小鎮等項目要加快建設。奧特萊斯購物廣場、麗思卡爾頓六星級酒店、悅榕莊五星級酒店等高端服務業要盡快落地、開工建設。傳化物流公路港3月全面運營,太原國際會展中心開工建設。
5、以“二青會”為契機提升城市服務功能
以“二青會”籌備為機遇,全面提升服務業功能。“二青會”是我省第一次承辦的全國大型綜合性運動會,太原作為主承辦城市,要加快青運村和山西國際體育交流中心、水上運動中心、沙灘排球場、排球館、足球場等場館建設,推進濱河體育中心、網球中心、山地車、小輪車等場館改造,確保如期圓滿竣工。“二青會”對太原城市管理和服務業提升提出了新挑戰,創造了新機遇,要以此為契機,全面提高吃住行、游購娛等各行各業的服務水平,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強化主人翁意識,提升太原的美譽度和知名度。
6、持續改善環境質量
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完成農村清潔供暖改造10萬戶,三縣一市燃煤鍋爐清零。嚴格落實建筑工地揚塵治理“六個百分之百”要求,持續開展“散亂污”企業整治和揮發性有機物治理,嚴查載重車輛尾氣超標排放。確保PM2.5年均濃度同比下降10%,SO
2年均濃度下降10%,市區優良天氣率60%,重污染天氣減少10%。完成汾河三期12公里治理工程,加大汾河水源地保護,全面完成八河治理。建成投運汾東污水處理廠,污水收集率90%以上,年內全面消除黑臭水體。建立污染地塊動態清單和聯動監管機制,建成投運清徐生活垃圾焚燒電廠,全面推行垃圾分類處理。加快東西北山造林綠化提檔升級,完成營造林30萬畝,構筑生態屏障。新改擴建天龍山森林公園、環城森林公園、植物園、攝樂公園和一批街頭游園,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綠地率分別達到41.87%、36.84%。
7、加大民生保障力度
推進教育衛生標準化、均衡化、優質化發展。全面完成五中、成成、一外、二外新建工程。新改擴建公辦幼兒園20所,加快職業教育園區建設。全面完成市中心醫院、市人民醫院、市婦幼保健院新建工程,市中醫醫院完成主體工程等。完成市老年福利院、市兒童福利院、康寧醫院等項目建設。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確保就業形勢平穩。
8、積極發展文化事業
推進晉陽古城大遺址保護工程建設,全面完成皇廟、普光寺、圓通寺、關帝廟等修復工程,延續歷史文脈,留住城市記憶;推進數字圖書館建設,市博物館年內開放;加快晉劇院、話劇院等項目建設,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圍繞改革開放40周年,創作一批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文化產品,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講好太原故事。
9、扎實推進精準扶貧
加快婁煩縣56MW聯村光伏扶貧電站,積極推進資產收益扶貧和異地搬遷,確保扶貧質量“成色”;發揮交通扶貧的關鍵作用,推進鎮城底至太佳線高速路建設,新建28公里云頂山景區與婁煩縣城連接線。
10、完善城市路網建設
開工建設太原西北二環高速,加快地鐵2號線建設,開工建設地鐵1號線、3號線;加快汽車客運東南站建設。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加快建設晉源東區、綜改示范區等綜合管廊。
○相關
2017年太原經濟10大亮點
記者從中共太原市委十一屆四次全體會議暨經濟工作會議上了解到,2017年,太原經濟工作有10大亮點。
1、都市現代農業多功能示范區建設邁上新臺階
穩步推進第一產業,發揮九牛牧業、山西寶迪、德青源“金雞扶貧”等產業化龍頭的輻射帶動作用,發展特色高效農業,建設都市現代農業多功能示范區;培育加工型、科技型、基地型、觀光型、流通型農業園區130多個,其中獲得部級以上命名或授牌的園區10個;新認證“婁煩山藥蛋”“清德鋪紅薯”兩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19個農產品被評為省級著名商標或名牌產品。六味齋、九牛、寧化府和雙合成等4個品牌被評為“2017山西十大百姓放心食品品牌”。
2、產業轉型升級邁出新步伐
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太鋼T800 碳纖維、江鈴重汽整車及發動機、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等重大項目建成投產,2017年1月至11月,裝備制造業規模增加值占全市規模工業的42%,同比增長17.2%,居各行業之首。
3、產學研一體化成效突出
新增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39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1個,技術合同成交100億元;首次由民營企業裝配的盾構機下線投入使用,新增9個院士工作站,全市已建立院士工作站54個,引進院士65名。
4、開發區聚集帶動作用進一步提升
綜改示范區、不銹鋼產業園區“三化三制”改革全面完成;圍繞打造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重型汽車、現代軌道交通等新興產業集群,引進了總投資1200億元的62個重點新興產業項目、落地項目34個總投資427億元。
5、軍民融合創新基地啟動建設
啟動建設軍民融合創新基地,召開項目發布大會,簽約總投資近600億元的“軍參民”“民參軍”“軍民兩用”項目20項,推介科技轉化項目90個,太原首位度和知名度進一步提升,爭創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邁出堅實步伐。
6、打造營商好環境
取消下放市本級行政職權事項114項,在綜改示范區試行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無審批管理,開工前審批事項減少86%;積極降低實體經濟成本,綜改示范區水電暖蒸汽價格下降5%至39%,全市電力直接交易為企業節約用電成本3億多元;集行政審批、公共服務、便民服務、公共資源交易為一體的市政務服務中心投入使用。
7、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招才引智招商引資成績顯著
成為國家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城市和國家首批增量配電業務試點;與塔吉克斯坦胡占德市結為國際友好城市,中科院先進計算中心暨計算科學產業基地、通用電氣中國智能制造技術示范中心、廣發銀行分行等落戶太原。
8、城市綜合承載能力不斷增強
做好晉陽湖、西山、汾河等重點片區規劃,加強汾河兩岸及主要干道的規劃控制和城市設計;加快老舊管網改造,新增供熱面積3300萬平方米;加大城中村、棚戶區改造力度。
9、美麗太原建設全力推進
完成348個農村13.4萬戶“煤改電”“煤改氣”任務,市區實現散煤清零歷史性突破,空氣質量改善取得明顯成效;實施百萬畝森林圍城工程,完成營造林42.6萬畝;迎澤公園、小東流公園、新村公園等建成投入使用。
10、民生保障和社會事業成績突出
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新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55所;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114所公立醫院全部取消藥品加成,建成5所全國優質服務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54所省、市社區衛生服務提升工程示范單位。
網站獨享,詳情電詢:0351-7035606